★組織理論編年表 |
|||||
古典理論時期 |
|||||
|
1491 BC |
★《出埃及記》→授權、不再依賴層級節制。 |
|||
1776 |
Adam Smith亞當史密斯 |
《國富論》→首先提出「分工」概念 |
|||
1900-1926 典範I: 政治與行政分立 |
1904 |
Gilbreth吉爾布萊斯 |
《動時研究》→研究如何提高效率、績效 |
||
1911 |
Taylor泰勒 |
《科學管理原則》 |
|||
1916 |
Fayol費堯 |
《一般管理與工業管理》 |
|||
1922 |
Weber韋伯 |
「官僚理想型」 |
|||
新古典與行為科學時期 |
|||||
1927-1937 典範II: 行政原則確立 |
1924- 1932 |
Mayo、Roethlisberger、Whitehead |
★霍桑研究 |
||
|
1938 |
Barnard巴納德 |
《主管人員之功能》→影響Simon、Burns |
||
1943 |
Maslow馬斯洛 |
〈人類動機理論〉→1969發表Z理論(第六層需求) |
|||
1946 |
Simon賽門 |
〈行政諺語〉 |
|||
1947 |
《行政行為》→強調以邏輯實證論的觀點來探討決策制定。 |
||||
1948 |
Waldo瓦爾多 |
《行政國》攻擊「效率的基本教義」、「新公共行政」發起者 |
|||
1950-1970 典範III: 政治科學 |
1954 |
Drucker杜拉克 |
《管理實務》→提出「目標管理」 |
||
1957 |
McGregor麥克葛瑞格 |
《企業的人性面》→X理論、Y理論 |
|||
1959 |
Lindblom林布隆 |
《漸進調適之科學》→發展出「漸進主義」一詞 |
|||
1964 |
Blake布萊克 & Mouton毛頓 |
《管理格道》→將管理型態區分為五類(圖解) |
|||
系統權變理論時期 |
|||||
1951 |
Bertalanffy薄特蘭飛 |
〈一般系統理論:科學整合的新途徑〉→最早提出系統概念 |
|||
1956-1970 典範IV: 管理學 |
1960 |
Parsons帕森思 |
《現代社會之結構與過程》→AGIL、社會系統論 |
||
1961 |
|
設計計畫預算正式使用於政府部門:美國國防部 |
|||
1966 |
Katz卡慈 & Kahn卡恩 |
《組織的社會心理學》→開放系統觀點 |
|||
1968 |
瓦爾多 |
倡導「新公共行政」 |
|||
1970~典範V: 公共行政時期 |
1972 |
Kast卡斯特 & Rosenzweig羅森威 |
《一般系統理論:組織與管理之應用》 |
||
1973 |
《組織與管理的權變觀點》 |
||||
1976 |
Luthans陸慎思 |
《管理導論:一個權變途徑》 |
|||
1977 |
Luthans陸慎思 & Stwart史特渥 |
《管理的一般權變理論》 |
|||
組織文化改革運動時期 |
|||||
1981 |
William Ouchi威廉大內 |
★《Z理論》→Z型組織 |
|||
1981 |
Pascale珮思嘉 & Athos阿瑟斯 |
《日本管理之藝術》 |
|||
1982 |
Peters彼得斯 & Waterman瓦特曼 |
《追求卓越》→80年代最暢銷之企管與組織論著 |
|||
1990 |
Peter Senge聖吉 |
《第五項修煉:心智之提昇》 |
|||
1992 |
Osborne奧斯本 & Gaebler蓋伯樂 |
《新政府運動》→提出「企業精神政府」一詞,興起政府改革「勵革」(REGO)風潮 |
|||
後現代主義與資訊科技時期 |
|||||
1988 |
Zuboff魯伯夫 |
〈聰明機器的年代:層級節制在資訊化組織中的限制〉 |
|||
1990 |
Weick威克 |
〈將科技視為雙關語:在新科技尋求意義〉 |
|||
1993 |
Bergquist伯奎斯特 |
《後現代思維:藝術與科學和一爐而治之》 |
|||
1993 |
歐斯壯 |
將公共選擇理論運用在公共行政。 |
|||
1993 |
Kiel凱爾 |
〈非線性動態分析:評估政府機構中之系統觀點〉 |
|||
1994 |
《管理政府中的混沌現象與複雜性》 |
★三大理論時期 |
||
傳統理論時期/ 古典理論時期 |
科學管理學派 |
Taylor泰勒、Gilbreth吉爾布萊斯、Gantt甘特 |
行政管理學派 |
Fayol費堯、Gulick古立克 |
|
動態管理學派 |
Follett傅麗特 |
|
官僚型模學派 |
Weber韋伯、Heckscher哈克契 |
|
行為科學時期/ 修正理論時期/ 人群關係時期 |
霍桑實驗學派 |
Mayo梅堯、Whitehead懷德海、Roethlisberger羅茲力斯伯格 & Dickson狄更生 |
動態平衡學派 |
Barnard巴納德 |
|
理性決策學派 |
Simon賽門 |
|
需求層級學派 |
Maslow馬斯洛 |
|
人性本善學派 |
McGregor麥克葛瑞格 |
|
激勵保健學派/ 雙因素理論 |
Herzberg賀茲伯格 |
|
人群關係學派 |
|
|
後人群關係學派 |
Argyris阿吉里斯、Maslow馬斯洛、McGregor麥克葛瑞格、Bennis班尼士 |
|
系統權變時期 |
一般系統理論 |
Bertalanffy薄特蘭菲 |
系統層次論 |
Boulding鮑丁 |
|
環境系統論 |
Kast卡司特、Rosenzweig羅森威 |
|
社會系統論 |
Parsons帕森思 |
|
生態系統論 |
Gaus高斯、Dahl達爾 & Parsons帕森思、Riggs雷格斯 |
|
權變理論 |
Kast卡司特、Rosenzweig羅森威 |
贊成政治與行政分立 |
不贊成 |
古德諾 |
瓦爾多 |
威爾遜 |
達爾、古立克 |
懷特、史跋勒 |
費德瑞區、賽門 |
- 人物
- Waldo瓦爾多
- 反對政治與行政二元分立。
- 將典範與模式(Model)、樣式(Pattern)視為同義語。
- 著作:《行政國》→攻擊「效率的基本教義」。(最早使用「行政國」一詞)
- 發起「明諾布魯克會議」,故為「新公共行政」運動發起者:
- 主張後邏輯實證論(反對邏輯實證論的價值中立),強調「社會公正」。
- 主張建構新的組織型態:除了傳統科層,應輔以「協和式」組織(專案團隊、多元權威結構)。
- 主張以服務對象為重心。
- 主張適應環境的動盪不安。
- 與黑堡宣言都強調「民主行政的規範理論」。
- 其他:糾正多元主義(利益團體自由主義)的缺失、理論與實務整合、更廣泛的政治參與。
- 名言:
- 組織理論的研究宛如瞎子摸象。
- 行政學有「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
- 在公共行政即政治學時期:行政學已成為次等公民。
- 歷史為政府帶來兩項傳統,政治是希臘的,行政是羅馬的。
- 如果行政是現代政府的核心,則二十世紀的民主理論勢必須強調民主行政(強調社會公平)。
- 以工具哲學為基礎的政治與行政分離公式,猶如自製的束身襯衣,限制了自己的胸懷與呼吸。
- 公共行政不能也不該成為一門嚴格的專業,而應成為如醫學般結合科學、藝術、理論與實務、研究與應用之多學科集合體。
- 民主政治是可欲的,官僚制度卻又是必須的,兩者來源雖不同,卻又能夠加以調和,而使民主行政得以建制。
- 「公、私組織的明顯區分已漸漸成為過去,這兩者正朝向模糊與結合的方向發展。」因此,第三部門構成了公、私組織之間大片的模糊地帶。
- 真正有效率的政府必定是民主的:其必須滿足人民的需要;同時,真正民主之政府必定是效率的:其能敏感地察覺人民的需要,且以知識、誠實、正直、經濟等實現人民的意志。
- 未來的官僚型態必須兼顧:服務性官僚、參與式官僚、代表性官僚
- 於《公共行政的事業》一書中提及國家依其功能可分為:服務國家、獎勵國家、管制國家、福利國家。
※然而,經由近幾年來的觀察,認為許多計畫已經超越傳統所理解的福利,因此,Waldo認為應設計另一種較佳的,即「公正國家」。
- Kingsley金絲萊
- 指出「公務員中立化」無異是要官吏「出家當和尚」,是錯誤、不切實際的。
- 著作:《代表性官僚制》。
|
- Wilson威爾遜
- 1887首先發表〈行政的研究〉一文,行政學應成為獨立的學問,故為「行政學之父」。
- 主張:
- 〈行政的研究〉:行政與政治應分立(強調「價值中立」)、強調行政應向企業學習。
- 行政乃在政治的適當範圍之外,而且不受政治的干擾操控。
- 行政是政府最明顯的一部分。
- 為了效率不能不當地犧牲民主、行憲比制憲愈來愈困難。
- 輿論應扮演「權威性的批評角色」。
- 行政學研究應該美國化(本土化)。
- 主張廢除分贓制。
- Goodnow古德諾
- 為行政改革運動的支持者。
- 1893著作:《行政法》→美國第一本行政學教材、被稱為「美國公共行政之父」。
- 1900著作:《政治與行政》,提出政治與行政分立(最積極)。
- 名言:「政治是國家意志的表現,行政是國家意志的執行。」→政治觀點
- White懷特
- 名言:行政乃是為完成某種目的,對許多人所做的指揮、監督、協調與控制。
- 著作:《公共行政研究導論》–確立政治學與行政學為兩門獨立的學科,為美國第一本公共行政教科書。
- 倡導政治不應侵犯行政。
- 認為執行與指導應採「首長制」,政策的尋求與決定應採「委員制」。
- Gulick & Urwick古立克與尤偉克
- 著作:《行政科學論文集》。
- 提出公共行政七大管理要項POSDCORB(管理的觀點):
P |
O |
S |
D |
CO |
R |
B |
計畫 |
組織 |
選拔 |
指導、領導 |
協調 |
報告 |
預算編列 |
- Urwick:行政是一種藝術,同時也是一種技術。
- Gulick古立克
- 行政管理學派,為羅斯福總統推動行政改革的推手。
- 主張組織管理的重點在:分部化與協調。(創造「分部化」一詞)
- 提出分部化的4P原則:依「目的」、「過程」、「服務對象」、「地點」。(敏茲伯格加上知識技能與時間)
- 立論要旨:改善政府機關的效能與效率。
- Garson & Overman將「POSDCORB」轉為「PAFHRIER」:
PA |
F |
HR |
I |
ER |
政策分析 |
財務管理 |
人力資源管理 |
資訊管理 |
組織對外關係 |
- 張金鑑
- 中國行政學鼻祖、我國行政學之父。
- 提出15M。
- Dye戴依
- ★公共政策是:政府選擇作為或不作為之行動。
- Easton伊士頓
- 公共政策是: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
- 發表〈政治學新革命〉而使政治學研究邁入後行為主義時期。
- 後行為革命的主要論點:實質優於技術、知識及價值有「行(改造社會)」的責任、專業的社會實踐(理論與實際結合)、知識份子涉入政治是不可避免也是應該的。
- 民眾需求屬於系統中的投入因素。
- Dahl達爾
- 反對政治與行政二元分立。
- Goodsell顧賽爾
- 支持官僚組織。
- ★公共利益具有四項功能:凝聚、合法化、授權、代表。
- 提出公共價值涵蓋5M:手段、倫理、民眾、市場、任務。→可顯示黑堡宣言之價值取向。
- 提出「再發現政府」與再造政府對抗。
- 認為公共論述的主要政治象徵是「公共利益」。
- Frederickson佛瑞德瑞克森
- 著作:《新公共行政》。
- 曾言:科學管理是第一個被行政學所借用的理論,故行政學是一門借用性學科。
- 公共行政之精髓:追求公共性之實踐。
- Kuhn孔恩
- 倡導「典範」(Paradigm)。
- 典範形成的過程:前典範→典範→危機(出現「異例」)→科學革命→新典範
- Lord Acton艾克敦爵士
(1)名言:權力有腐化的傾向,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
- Ostrom歐斯壯
- 著作:1973《美國公共行政的知識危機》–批判Weber的合法理性官僚(威爾遜典範=傳統的行政典範)→無法反映作為消費者的公民的真實需求。
- ★倡導「民主行政」典範,主張:「重疊的職能」、「權威的割裂」、「權威的多元中心(多元的決策中心)」。
- 藉由「公共選擇論」來強調民主行政的特質。
- 多元決策中心:可以讓政府勞務的提供保持良性競爭。
- Muller穆勒
(1)認為公共選擇是:非市場之決策制定的經濟研究,或將經濟學應用在政治學中。
- Rawls羅爾斯
- 著作:1971《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被視為行政倫理的核心課題、強調「效率與公道」的結合。
- 第一原則:平等自由權。
- 第二原則:各職位與地位應公平開放給每個人、最弱勢者應獲得最大利益(極大極小化原則→小中取大)。
- 無知之幕:當每個人都能無知(也就是沒有偏見),所做的決定就會公平,也就是正義。而這種人人都無知,因而人人都無偏見的狀態,羅爾斯管它叫「原初境況(original position)」。
- Sayre謝爾
- 名言:「在一切無關緊要的面向上,企業與政府行政是相似的。」
- 與Allison艾立森認為: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異大於同」。
- Allison艾立森
- 哈佛大學教授,著作:《決策的本質》,對決策理論有重大貢獻。
- 認為「公部門與私部門只在不重要的地方才相同」。
- Harmon哈蒙
- 強調「行動典範」,建構公共行政的行動理論:
- 強調人與人、人與組織之間「面對面的接觸情境」。
- 藉由主觀意義的表達,達成交互主觀的共識。
- 對人的基本假定:主動積極的、社會的。
- 認為公共行政的研究必須從基本的信念與假定出發。
- 只有前瞻型(高回應性、高開創性)的行政人員,才符合公共利益的概念。
- 行政人員的責任:政治、專業、個人(須有自我反省和交互主觀的能力)。
- Denhardt丹哈特
- 提出研究公共行政的目的:為行政職位作準備、結合技術與管理訓練、瞭解企業與政府的互動、影響公共組織、採取行動讓事件發生。
- 著作:《新公共服務:服務而非領航》提出「新公共服務」以修正新公共管理的論點。
- 指出管理人員的勝任能力應包括:
- 個人:技術、人際關係、溝通。
- 團體:行動取向、彈性、成果取向的領導。
- 組織:環境的感受力、策略觀和全方位視野。
- 著作:《公共組織理論》→將公共行政分成四個研究典範:
- 行政控制:以Simon的決策理論為代表
- 丹哈特說站在方法學的觀點,公共行政長期以來的發展,以及大部分的著作,都與行政控制有關。
- 凡是能增加效率就是好的行政;反之,就是不良的行政。→為行政控制典範的觀點
- 組織學習:以Golembiewski的組織發展理論為代表
- Scott:「人文主義的行政」。
- 全鍾燮:「組織民主論」、「現象學的行政論」。
- 政治教育:以Waldo的民主行政為代表
- 政治結構:以Ostrom的公共選擇為代表
- Scott史考特
- 提出「組織的人文主義」(人文主義的行政)。→丹哈特「組織學習」典範
- 曾以「母牛社會學」批評人群關係學派(因人群關係仍將目標鎖定在生產力)。
- 「組織的人文主義」的假定:
- 除人性的尊嚴外,人格的保障與培育應植基於「平等而非層級的基礎」之上。
- 「人類情境」(human condition)有逐漸朝向完美的穩定趨勢。
- 組織的利得基本上是來自成員的利得,再者,伴隨著這些利得的利益(或滿足)應儘快地分配給那些付出行動者。
- 組織在制定決策和建構控制時,最後的分析應以「成員的合意」為基礎。
- 組織的變遷應來自參與者對各種方案的完全瞭解和共識。
- J. Jun全鍾燮
- 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的差別:公共行政較為繁文縟節。
- 曾建議以「社會設計模型」來解決社會問題,其權力基礎在「責任分享」。
- 將後人群關係稱為「組織民主論」。
- 將「人文主義的行政」(Scott)研究途徑分為二種觀點:→丹哈特「組織學習」典範
- 深受工業心理學和企業管理影響頗深的「組織民主論」。
- 植基於哲學與政治理論的「現象學的行政論」。
- Henry亨利
- 著作:《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將行政學典範分成五個時期:(分行政管公)
- 典範I:1900-1926政治與行政分立時期
- 典範II:1927-1937行政原理時期
- 典範III:1950-1970政治科學時期
- 典範IV:1956-1970管理學時期
- 典範V:1970~公共行政學時期
- 吳定
- 行政學的典範可以分為三大時期:
- 政治與行政分立時期(1887-1947):主張「價值中立」,目標在建立行政原則,受科學管理運動影響。
- 政治與行政復合時期(1947-1970):行政原則遭到懷疑,分立論被否定,政治學者抗拒行政獨立。
- 公共行政尋求獨立時期(1970~):新公共行政的倡導、公共行政研究已具規模。
- Rosenbloom羅森朋
- ★公共行政的界定可經由三途徑:管理、政治、法律。(Shafritz & Russell四途徑:加上職業)
- 公共行政運作的原則:憲政體制、公共利益、市場、主權(行政作為具備合法拘束力)。
政治途徑 |
政府的作為 |
直接和間接向民眾提供服務 |
|
公共政策制定循環的階段 |
|
執行公共利益 |
|
用集體力量去完成個人無法單獨完成的事情 |
|
管理途徑 |
涉及政府中行政部門的作為 |
是種管理專業 |
|
是官樣文章的米老鼠 |
|
是藝術 |
|
法律途徑 |
是法律的運作 |
是管制★(管制是政府最古老的功能之一) |
|
是國王的恩典 |
|
是竊盜行為(Ex:社會資源的重分配) |
|
職業途徑 |
是職業類別 |
是文稿競賽 |
|
是行動中的理想主義 |
|
是種學術領域 |
|
是專業活動 |
- Shafritz夏福利茲 & Russell羅素
- 將「新公共管理」的特性比為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
- Hughes休斯
- 認為四個促成新公共管理(新右派)興起的原因有:
- 對公部門的挑戰
- 經濟理論思潮的變遷
- 私部門的變化
-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
- Katz卡茲
- ★管理人員應具備三項技能:高層→概念(抽象思考)、中層→人際、低層→技術。
- Perry培立
- 名言:行政機關權力之擴張乃為「無正當性的權力影武者!」。
- 盧爾克(Rourke):將有實質影響力卻無須負擔政治責任的行政官僚集團,形容為「否決團體」。
- Wamsley萬斯來
- 與Goodsell、Rohr、White等發表《新制度論》,其中「公共行政與治理程序」一文,簡稱黑堡宣言。
- 黑堡宣言:是屬於專業責任途徑的行政責任主張,被稱為「制度背景的新公共行政」。
- Rohr羅爾
- 主張:任何一種行政倫理的標準都必須反映「立國精神」的價值。
- 行政人員應扮演的角色:主權受託者、憲政精神(立國精神)詮釋者、行政國衛士。→較符合司法監督
- Veblen魏伯蘭
- 認為專業分工會形成「受過訓練的無能」。
- Dewey杜威
- 認為專業人員不適於變動的環境,是「職業性神經錯亂」。Warnotte華諾則稱之為「專業的形變」。
- Taylor泰勒
- 科學管理之父、時間研究之父、工人的敵人。提出「報酬動機激勵模式」,首創「動作與時間研究」
- 以科學方法應用於工廠管理,來代替經驗法則。科學管理的中心思想:合作。
- 強調「金錢雖非萬能,但總居次要地位之前」。
- 來自清教徒的家族淵源與思想。著作:《論件計酬(差別工資率)》、《工廠管理》、《科學管理原則》。
科學管理的五大原則:系統化、計畫化、效率化、協調化、標準化。 |
- Cooke寇克
- ★首先將科學管理應用在公共組織上:任用一流人才、發展科學的工作程序或藝術、激勵員工。但不主張以經濟誘因作為唯一激勵途徑。
- 為「人群關係學派」及「後人群關係學派」的理論先驅。
- Gilbreth吉爾布萊斯
- 動作研究之父。其妻子為「管理的第一夫人」。
- 動時研究四因素:生理活動的能量、速度、持久性、成本。
- 著作:《最佳方法》、《升遷三職位計畫》。
- Mogensen莫更生
- 提倡「工作簡化」。
- Graicunas葛列卡納斯
- ★最早提出「控制幅度」的觀念。
- 提出「控制幅度」的計算公式:部屬人數呈算術級數的增加,但上級與部屬的關係卻呈幾何級數的增加。
- Gantt甘特
- 設計出「獎金制度」,提出「工作進度控制表」(甘梯圖)。
- Fayol費堯
- 現代管理理論之父(第一位完整介紹管理理論之人)、法國科學管理之父(為「古典學派」觀點)。
- 提出14點管理原則:專業分工、權責相當、指揮命令統一、中央集權、層級節制等。
- 提出管理五要素「POCCC」:計畫、組織、指揮、協調、控制。
- 提出行政五要素「OSCAR」:目標、專業化、協調、權威、職責。
- Follett傅麗特
- 美國第一位就組織中有關人的問題有系統研究的女性學者。
- 額外價值論:團體能使人產生強烈情感,因此團體具有一種額外的價值。
- 對權威的新看法:
- 情勢法則:強調「職能合作」,命令和權威應去除人的因素,純粹根據當時的需要來運用權威。
- 最後權威:個人在其工作範圍內有最後的權威。
- 協調原則:管理的核心是「協調」(原則:直接、早期、互惠、連續)。
- 提出「衝突與調和」、「社區服務哲學」。
- 強調人類行為的心理基礎,及集體工作時的情感反應。
- 著作:《動態的行政》、《新國家》、《創造性的經驗》、《工業組織》。
- Weber韋伯
- 德國人。提出科層組織/官僚組織。
- Beatham形容為「資產階級價值觀的旗手」。
- 提出三種權威類型:傳統、超人魅力、法理(理性化、理智化可以用來「解除世界的魔咒」)。
- 提出官僚體制的擴張將使社會邁向「鐵的牢籠」、官僚制度必然導向集權化。
- 對官僚語言的評論:官僚總是將公眾排拒在外,以及隱藏其資訊……。
- 認為社會科學可採用「理念類型」來理解和解釋社會現象(規範性的研究法)。
- Merton墨頓提出「反功能原理」(官僚會產生「目標錯置」),證明韋伯論點之謬誤。
- Bennis班尼士
- 主張:「民主組織」才能有效率地生存,因為對環境適應力較佳。
- 認為官僚制度在現實世界的特徵:主管缺乏技術能力、武斷和荒謬的規則、非正式組織破壞正式組織、角色間的混淆與衝突、不以理性或法律基礎對待部屬。
- 認為官僚體制未來將會消失。
- Heckscher哈克契
- 提出「後官僚組織」,認為組織權威是經由「制度化的對話」(溝通形成決策共識)來達成。
- 重視影響力的組織結構、以「尋找問題」為導向、以「矩陣組織」等形式呈現。
後官僚組織: *權威的形成來自對話,一種說服他人的影響力。 *組織的目標共同討論、共同擁有。 *強調彈性的原則而非固定的法規。 *組織的分工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 *績效的評估:上下階級人員互相討論。 *官僚生涯規劃:否定永業化。 *對變革的預期心理。 |
- Svara史跋勒
- 提出「政治、行政分立二元(非二分)模式理論」:
- 政治人物的職責(由多到少):任務、政策、行政、管理。
- 行政人員的職責(由多到少):管理、行政、政策、任務。
- Mayo梅堯
- 人群關係之父、霍桑實驗學派。著作:《工業文明中人的問題》。
- 認為組織中有所謂「社會平衡」狀態:指員工能不受外來逆境影響,而繼續合作。
- Whitehead懷德海
- 著作:《工業界的工人》。
- Roethlisberger羅茲力斯伯格 & Dickson狄更生
- Roethlisberger提出「士氣」觀念:士氣係指個人與其服務機關間之動態平衡關係。
- Roethlisberger強調情緒發洩、小團體力量、士氣。
- 著作:《管理與工人》。
- Barnard巴納德
- 為環境決定領導論者(時勢造英雄)。
- 為「非正式組織」研究的先驅,認為非正式組織之結合是偶然、意外或不帶目的的。
- 提出「貢獻與滿足之平衡」(發展為「交易領導」)、「互動體系論」。
- 權威接受論:提出「無異議區(無利害區、冷淡地帶)」概念(此一區域即為影想力之展現)。
- 著作:《主管人員的功能》(主管是最關鍵的人物):
- 維繫組織溝通
- 爭取員工的努力
- 規劃組織目標
- 建構「創造性的道德」
- Simon賽門
- 「行為科學健將」,Denhardt丹哈特稱賽門為:傳統時期以來,理性模式行政理論的大師。
- 著作:《行政行為》→強調以邏輯實證論(效率、客觀)的觀點來探討決策制定、行政人、目標手段連鎖、區分事實與價值、行政學是以「事實問題」為對象的實證研究(價值中立)。。
- 組織平衡論:貢獻與誘因承襲巴納德。
- 滿意決策模式:人是有限理性的(人類理性的限制因素:注意力的限制、不確定性、多元價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 決策過程有三項活動:情報、設計、抉擇(耗時最少)。
- 領導的基礎要有四種權威:信任、認同、制裁、合法。
- 指出政府組織重組的過程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最早出現「學習」一詞)。
- 行政的核心是:決策。
- 重視以「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的發現來研究行政行為。
- 建立科學原則之前,「必先發展概念工具」。
- 將理性決策更名為「主觀預期效用理論」。
- 名言:
- 傳統行政學的行政原則不過是「行政諺語」。
- 組織間發生衝突的原因之一,是這些組織都想建立自己的「獨立王國」。
- 「所謂行政,泛指將事情完成的藝術。」、「無溝通就無組織。」、「衝突非但不足怕、不足恨,而卻可愛!」
- Willoughby魏勞畢
- 著作:《現代政府》–政府權力傳統三分法(立法、司法、行政),應修正為「現代五分法」(選舉、立法、司法、政務、行政),行政可與政務有所區分。
- 政府組織論:認為「行政」是「政府行政部門所管轄的事物」。
- French傅蘭琪
- 領導的基礎要有五種權威:獎勵、強制、合法、歸屬(參照權)、專家權(自然領袖)。
- Maslow馬斯洛
- 著作:《人性激勵理論》、《激勵與個性》。
- 同時為「後人群關係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 1969發表〈Z理論〉一文,提出第六層需求:超越個人或靈性需求,又稱審美或後設激勵。
- McGregor麥克葛瑞格
- 現代激勵管理理論之父。同時為「後人群關係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 著作:《企業的人性面》提出「X理論」與「Y理論」。
- 第一個提出「組織發展」名詞的人。
- Herzberg賀茲伯格
- 激勵保健理論(雙因子理論):(為工作豐富化、工作生活品質化提供理論基礎)
- 保健(不滿足)因素:組織政策與管理、上司監督、報酬待遇、人際關係、工作環境與條件。
- 激勵(滿足)因素:成就、賞識、工作本身、責任、升遷與發展。
- 著作:《工作及人性》。
- Williams威廉士
- 著作:《員工的欲望》→首先以「人群關係」觀點討論管理問題的書籍。
- Argyris阿吉里斯
- 提出「單圈學習」、「雙圈學習」模式、提出「人格成熟理論」。
- 提出「組織防衛」:
- 對問題視若無睹,維持和諧的假象→「熟練的無能」。
- 方式:儀式性會議、防衛賽局、自欺的行為。
- 著作:《組織氣候概念化的問題》→最早有關組織氣候的著作。
- 與Schon熊恩合著:《組織學習:行動理論的觀點》→★最有系統、最具代表性之組織學習研究。
- Alderfer愛德佛
- 提出ERG理論:生存需求、關係需求、成長需求。
- ERG為滿足提昇與挫折退化並存的程序。
- McClelland麥克里蘭
- 三需求理論:成就、權力、親和。
- 提出「避免失敗的動機」。
- Adams亞當斯
- 公平理論:主要來源是經由社會比較,可分為「自我比較」、「跨組織之同輩或同等級者之比較」。
- 公平理論可追溯到巴納德貢獻與滿足平衡論。
- Vroom佛洛姆
- 期望理論:權值(期望值)、媒具、期望。
- 期望值=機率X報酬
- 激勵=期望值X期望
- Locke洛克
- 目標設定理論
- Bertalanffy薄特蘭菲
- 一般系統理論之創始者、區分開放系統與封閉系統的第一人。
- 平行論。
- Boulding鮑丁
- 系統層次論:物理機械系統→生物系統→人類社會系統。
- Parsons帕森思
- 社會系統論(將組織以社會功能作分類)。
- 社會系統四項功能「AGIL」:適應(系統要有準備和彈性)、目標達成、整合(維持系統內各部的團結)、模式的維持(一方面補充新員,另一方面又使之社會化以接受系統的特有模式)。
- 社會系統三階層及其功能:
- 策略(外):適應、模式的維持。
- 管理(中):適應、整合。
- 技術(內):目標達成。
- Homans霍曼斯
- 認為社會系統有三個因素:活動、互動、情緒。
- 社會測量理論:利用直接觀察法來觀察團體成員之互動行為。
- Selznick賽茲尼克
- 利用「結構–功能分析」及「系統研究」來探討組織。
- Adam Smith亞當史密斯
(1)著作:1776《國富論》→首先提出「分工」概念
- Drucker杜拉克
- 當代管理學大師,提出「目標管理」(MBO)。
- 著作:《管理實務》、《斷續的年代》→最早出現「民營化」一詞。
- 著作:《公共行政的致命傷》提出公共行政績效不彰有六大因素:
- 政策目標太過理想:缺乏明確衡量對象,充其量僅為一模糊的口號。
- 政策想畢其功於一役:不思建構優先順序並與以堅持。
- 政策相信「大就是美」:不顧其過重負荷。
- 政策缺乏實驗:太過教條,沒有學習不同方式之創新勇氣。
- 組織與人員不能從經驗中加以學習:亦不能作前瞻性的思考,並對期望的結果加以反饋,以致未能發現自己的能力、缺失與盲點。
- 行政人員不能及時放棄過時之物:逕自盲目擁抱。
- Sloan史龍
-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總裁。
- 提出「事業部門制」:集權政策、分權管理、利潤中心、產品中心、陣容堅強的幕僚群。
- Lewin李文
- 為「組織發展」的先驅,認為組織中所有的行為是兩種力量下的產物:努力維持現狀、推動變革。
- 為「敏感性訓練法」(小組團隊訓練、實驗式訓練、感應訓練)興起的主要貢獻者:陌生人、堂兄弟、家庭實驗法。(發展組織中的個人)
- 組織變革過程:解凍→移動→復凍/結凍
- Lewin李文 & Lippitt李彼特 & White懷特
- 最早提出組織氣候概念。
- 將領導分成三種:獨裁式、民主式、放任式。
- Lippitt李彼特
- 為環境決定領導論者(時勢造英雄)。提出「一個病態社會必會出現病態的領導者」。
- Litwin 李特文& Stringer史春格
- 首創「度間」來研究組織氣候,曾於「奇異公司」作研究,而創造出九個度間。
- 首先以「整體及主觀」之環境觀念來研究「組織氣候」。
- Likert李克特
- 提出組織「度間」之七項變數。
- 將組織領導分為:
系統一:壓榨的權威式領導
系統二:仁慈的權威式領導
系統三:諮商式的領導
系統四:參與式的領導
- Sisk席斯克
- 以「系統途徑」來研究組織與管理。
- 著作:《管理原則》。Ex:若員工內向、被動,應採用正式結構與正式激勵;反之,則採參與管理。
- Blake布萊克 & Mouton毛頓
- 著作:★《管理格道》將組織氣候分成81種,以其中五種為代表(用兩項變數衡量組織氣候:員工、工作):
- 無為型(1,1):對員工及工作都漠不關心。→無為式管理
- 懷柔型(1,9):只關心員工。→鄉村俱樂部式管理
- 業績中心型(9,1):只重視工作績效。→權威服從式管理
- 平衡型(5,5):對員工及工作關心程度適中。→組織人式管理
- 理想型(9,9):對員工及工作都高度關心。→團隊式或理想型管理
- Schein雪恩
- 將組織文化「由高到低」區別為:器物與創造物、價值觀念、基本假定。
- 將組織文化途徑稱為「符號管理」。
- This李斯
- 三種錯誤管理理論(地位上的障礙):
- 嚷叫理論:以聲勢奪人
- 硬塞理論:填鴨
- 愚民理論:要求下屬完全服從即可
- Habermas哈伯瑪斯
- 理想溝通情境:真誠性、真實性、正當性、可理解性。
- Dalton道爾頓
- 將「非正式組織」分類:
- 垂直團體:垂直共棲、垂直寄生
- 水平團體:水平防守、水平攻擊
- 混和團體
- Nigro賴格羅
- 將「非正式組織」分類:
- 水平內部、水平部際
- 垂直內部、垂直部際
- Mereno莫理諾
- 以小團體分子之間相互吸引關係作研究。
- 提出「社交測量圖」來研究非正式組織。
- Davis戴維斯
- 以工作人員實際接觸之關係作研究。
- 提出「組織交互作用圖」研究非正式溝通管道。
- 人格特質研究法(領導人應具備的特質→英雄造時勢):智慧、社會的成熟性與廣博性、內在的動機與成就感、人群關係的態度。
- Haire海爾
- 提出「意見溝通原理」研究小團體溝通。
- 六種小團體溝通型態:連串式、放射式、放射循環式、循環式(溝通機會相同、溝通量最大)、放射連串式、連串放射連串式。
- Hansmann韓斯曼
- 提出非營利組織「契約失效」理論(類似私人部門「市場失靈」理論)。
- 市場失靈原因:外部性、市場不完全性(公共財)、資訊不對稱、自然獨占。
- Salamon薩拉門
- 第三者政府理論:政府透過代理人提供公共服務的功能。
- 提出「志願服務失敗」的原因:慈善的不足、慈善的特殊性、慈善的干涉主義、慈善的業餘性。
- Cangelosi甘吉若希 & Dill迪爾
- 首先正式將「組織學習」當成理論加以研究者。
- Senge聖吉
- 著作:《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
- 主張「行動科學」方法論。
- Lindblom林布隆
- 漸進決策模型:新政策只是過去政策的修正、目的與手段並不嚴格區分、是「枝」的分析、最適決策由同意而生、連續比較以減少對理論的依賴。(最普遍的決策模式,例如★預算決策『Wildavsky』)
- 著作:《漸進調適之科學》→發展出「漸進主義」一詞。
- 認為可透過「社會互動」來解決科學理性的不足,如:說服、交換、權威、威脅。
- 認為人類社會中有兩種社會控制:
- 權威體系:講究的是教條,灌輸命令服從。
- 自由市場:強調的是廣告宣導、自由交易、遊說勸導等。
- 《政治與市場》建構了人類解決問題的兩種模式:→主張非權威取向的決策途徑。
- 模式一:以真理(客觀)為基礎→充實、樂觀、知識思考(廣博、決定的)
- 模式二:以意願(主觀)為基礎→不充實、悲觀、社會互動(交易、議價的)
- Etzioni艾桑尼
- 混和掃描模型:
- 制定決策方向時:採理性模型。
- 制定執行辦法時:採漸進方法。
- Cohen柯漢 & March馬區 & Olsen歐爾森
- 提出「垃圾桶決策模式」。
- 組織化的失序狀態:有問題的偏好、不明確的技術、流動式的參與。
- 決策產生的四個因素:問題、解決方案、參與者、選擇機會。
- Stogdill史度第 & Tead泰德
- 人格特質研究法。
- House豪斯
- 途徑目標理論→根據Vroom的期望理論而來。
- 領導行為的四種架構:工具行為、支持行為、參與行為、成就導向行為。
- Burns柏恩斯
- 著作:《領導》→提出「轉型領導」:
- 結合魅力領導與交易領導。
- 透過精神感召與結合成員需求建立共識。
- 提倡者:貝斯(Bass)、班尼斯、那魯斯等。
- Parkinson白京生
- 提出「白京生定律」(用人麻痺症/組織麻痺症):首長喜歡增加用人(每年平均增加5.6%之人員)、機關中採用「委員會」的組織會愈來愈多(派系鬥爭)。
- Michels麥可斯
- 德國教授。提出「寡頭鐵律」:領導者權力愈大,機關組織愈龐大,組織成員權力愈小。
- Robbins羅賓斯
- 著作:《管理組織衝突:一個非傳統的途徑》提出三種組織衝突哲學:
- 傳統學派看法:衝突對組織有害,應設法減少衝突。
- 行為學派看法:衝突無可避免,應設法解決衝突。
- 互動學派看法:衝突有存在的必要性;衝突管理包括刺激與解決;衝突管理是全體主管的主要責任。
- Rahim雷辛
- 五種處理衝突型態:整合、取悅、支配、逃避、妥協。
- 管理衝突的過程:衝突→診斷→干預→效能
- 認為組織中的成員面臨的衝突有:
- 自我角色的衝突
- 人際間的衝突
- 團體內的衝突
- 團體間的衝突
- Aberbach亞伯赫 & Putnam普特南 & Rockman羅克曼
- 政務官與事務官之關係模式:
- 模式一:政策/行政關係
- 模式二:利益/事實關係
- 模式三:衝勁/平衡關係
- 模式四:純然混和關係
- Kaplan坎普南
- 提出七項政策規劃原則:公正無私、個人受益、劣勢者利益最大、分配普遍、持續進行、人民自主、緊急處理。
- Lasswell拉斯威爾 & Lerner賴納
- 著作:1951《政策科學:範圍與方法的新近發展》→公共政策的里程碑、公共政策研究的濫觴。
- Lasswell拉斯威爾
- 政策科學之父。著作:1970《政策科學的前瞻》。
- &坎普南(Kaplan):「政策乃係為某項目標、價值與實踐而設計之計畫。」
- Starling史達林
- 提出政策設計有「6C」原則:集中、明晰、變遷、挑戰、協調、一致。
- 行政責任的內涵:回應、彈性(考慮個別差異)、勝任能力、正當程序、負責、廉潔。
- Downs唐思
- 著作:《官僚內幕》→將市場經濟學的觀點應用在官僚制度、公共行政的分析上,從而建構出「官僚理念意識」。
- 將決策者的類型分為五類:
- 攀爬者:將組織當成踏板。
- 保守者:維持現狀。
- 狂熱者:奉獻於自認對國家有利的政策目標。
- 倡導者:為公共利益奉獻於組織。
- 政治家:成任許多極有價值之信條與組織存在。
- Dunn黨恩
- 認為政策評估是客觀的事實分析,也是價值的判斷。
- ★提出政策評估的類型:
- 虛擬評估:應用描述性(如社會實驗、社會監測)的方法,產生可靠而有效的評估結果。
- 正式評估:與虛擬評估不同的是,其評估的基礎是依據決策者正式宣布的目標。
- 決策理論評估:注重多元利害關係人觀點。
- 政策評估的標準(& Poister):適當性(最重要)、回應性、公正性、效率性、效能性、充分性。
- 政策評估結果的處理方式:調整、持續、終止、重組。
- Guba古巴 & Lincoln林肯
- 提出回應性評估。
- ★評估的典範可分為四代:
- 第一代 測量:工具性的。
- 第二代 描述:人文的。
- 第三代 判斷:批判的。
- 第四代 回應性:重視政策利害關係人。
- Lowi羅威
- 認為會造成「有政策無法律」是因為:行政裁量。
- 利益團體的自由主義:政府支出的資源通常是強勢團體得到較多,但成本卻由大眾分擔。
- 提出「鐵三角」、「俘虜性組織」(行政組織有時會成為利益團體的守護神,如美國的軍事-工業複合體)。
- 為公共政策學者,區分公共政策類型:
- 分配性政策:非零和賽局(影響一部分利益團體)。-利用各種誘因使標的團體配合
- 管制性政策:零和賽局。
- 再(重)分配性政策:零和賽局。Ex:證卷交易所得稅、綜合所得稅採累進稅率。
- 自我管制性政策:非零和賽局(影響一部分利益團體)。Ex:美國的教育政策。
- Anderson安德森
- 公共政策學者,認為研究公共政策有三個理由:
- 科學理由:將公共政策視為依變項或獨立變項。
- 專業理由:應用科學知識以解決實際的社會問題。
- 政治理由:確保政府採行正確的政策,以達成正確的目標。社會科學家應倡導正確的政策,從事政策的價值論證。
- Kingdon金頓
- 提出「政策窗口」。
- Dror卓爾
- 呼籲政治學及公共行政學的專家們應致力發展「政策分析」科學。
- 提倡規範的最適化模式。
- Wildavsky魏達夫斯基
- 認為政府預算決策過程符合:漸進決策模型。
- 與Pressman普理斯曼合寫一本探討加州奧克蘭市解決失業問題的名著。
- 為達「向權力說真話」,最好的政策評估方式為「自我評估」。
- Kaufman考夫曼
- 認為美國行政常呈組織效率與政治回應的鐘擺效應之循環。
- Friedrich費德瑞區
- 行政是政府的核心。
- 行政責任的實踐應倚賴兩種標準:技術知識、百姓感受。
- Finer范納
- 范納(外控→民眾)與費德瑞區(內控)曾就外部與內部責任進行大辯論。
- 曾言:「民眾可能不智,但不會不非。」→主張外部控制
- 主張應縮小行政人員的裁量權,遵守依法行政。
- Ventriss范垂斯
- 曾言:「行政雖是政府的核心,但公共才是國家的重心。」
- Gladden葛雷登
- 曾言:「第一古老的事業是巫教,第二古老的則是行政。」
- Hobbes霍布斯
- 稱政府為「巨靈怪獸」。
- Toffler托佛勒
- 著作:1980《第三波》第三波時會有七大變遷:
科技環境快速發展、資訊處理與電腦應用普遍、工作領域擴大與彈性工時的實施、組織忠誠下降、
組織結構趨向適應性與臨時性、組織目的重視回應性、跨國公司增加。
- Maynard梅納德 & Mehrtens瑪恩絲
- 著作:1993《第四波》。
第二波 |
競爭 |
第三波 |
合作 |
第四波 |
共同創造 |
- Nakamura 中村 & Smallwood史謨伍德
- 五種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的權力網絡:
- 傳統技術模式:可能造成「技術工具失敗」的現象。
- 指導性授權模式:可能造成「技術工具失敗」、「協商的失敗」的現象。
- 妥協交易模式(協商者):可能造成「技術工具失敗」、「協商的失敗」、「籠絡或欺騙」的現象。
- 裁量性實驗模式:可能造成「技術工具失敗」、「模稜兩可」、「不負責任」的現象。
- 官僚企業家模式:可能造成「技術工具失敗」、「政策僭越」的失敗現象。
- Heady黑迪
- 著作:1991《公共行政:一個比較的觀點》提出開發中國家行政系統的類型:
- 官僚突出的體制:傳統菁英、個人型官僚菁英、聯盟型官僚菁英、鐘擺系統。
- 政黨突出的體制:多頭競爭、一黨獨大半競爭、一黨獨大動員系統、共黨極權。
- Almond阿蒙
- 採用「功能(系統)研究法」來研究比較行政。
- Osborne奧斯本 & Plastrik普拉斯崔克
- 提出政府再造的「五項希望工程策略」(Five Cs):
- 核心策略:領航。
- 後效策略(最具影響力):企業化管理、良性競爭、績效管理。
- 顧客策略:提供顧客選擇權、品質確保措施。
- 控制策略:組織授能、成員授能、社區授能。
- 文化策略(最隱晦難明):改變工作內容與方法、管理情緒與壓力、形塑贏家心態。
- Hammer韓默 & Champy錢辟
- 其所提的組織再造主要是以「流程」為改革中心。
- Peters彼得斯
- 提出四種政府的治理模式:
- 市場式:分權、績效(非功績)給薪制。
- 參與式:扁平化、全面品質管理、團隊。決策強調協議與磋商。
- 彈性化:運用虛擬組織,採取工作團隊式(臨時雇用制)管理。強調實驗性的應變決策。
- 解制式:為企業行政府。
- Juran朱朗
- 提出品管三步曲:品質規劃、品質控制、品質改善。
- Savas沙維斯
- 提出民營化的四項策略:增加市場競爭機制、使用者付費、建立替代遞送系統(替代券、志願性團體、契約外包)、解除禁令與管制。
- 提出民營化的實務:契約讓渡(簽約外包)、替代券、共同生產、解除管制。
- Gortner高登爾
- 著作:1989《組織理論:公共觀點》認為公共組織有不同於一般的私人企業的特性:
- 法律權威
- 理性、效率(不追求利益)
- 心理與社會
- 政治、權力關係
- Schneider史耐得
- 企業型官僚在行政革新上應扮演的角色:
- 優越的協調能力
- 創新、勇於承擔
- 敏銳察覺公共需求、快速回應
- Ridley瑞得利
- 認為政治中立會涉及兩層面的意涵:
- 專業中立:文官被假想為對其部長提供無私的忠告。
- 變色龍:高級文官一方面要提供公正無私的建議,一方面又要努力推動部長的政策。因此,當政府因選舉而改朝換代時,他們必須具有像「變色龍」似的能力,繼續忠誠的執行蘊含相當不同觀點的政策。
- Rousseau盧梭
- 提出「公意志」的概念。
- Schubert舒伯特
- 指出行政人員的三種風格
- 行政理性型:採科學實證主義、專家權威。
- 「行政理想型」:「開明官員」、「民主守護神」、「行政柏拉圖主義的忠實者」。
- 行政現實論者:扮演社會的「觸媒」、「轉化劑」等多元角色。
- Warwick伍偉克
- 行政裁量的倫理基礎:公共取向、反省性選擇、真誠、程序的尊重、手段的限制。
- Morrisey莫里榭
- 生產力衡量模式:
- 生產力指標:每工作小時產出、個人產出、符合進度、克服的困難、節省的時間。
- 作業規劃指標:目標暨成果管理應用、工作流程、成員負荷、資源分配、管制考核。
- 組織形象指標:媒體有利報導、資訊開放、成員著作發表、社區參與、機關協調。
- 民意機關關係指標:民意代表詢問處理績效、預算批准、法案批准、立法資訊提供。
- 成員發展指標:受訓、升遷成員數、多元專長計畫、指定培育的成員數。
- 成員士氣指標:離職率、缺勤率、申訴成員數、新觀念次數、自動服務。
- 張潤書
- 研究行政學的目的:提高行政效率(果)、促進行政現代化、培養行政通才、促進行政的公平與正義。
- ★人群關係的重要管理原則:
- 尊重人格:「士為知己者死」、「滿腔熱血,賣給識貨的人」、「人爭一口氣」、分級授權、意見溝通、工作激勵、目標管理。
- 相互利益:有福同享。
- 積極激勵:避免消極制裁,改善環境、民主領導、工作保障與人員激勵。
- 意見溝通:有助團結。
- 人人參與:以「合作共識」代替強制妥協,以「權利平衡」代替命令服從。
- 相互領導:用影響力。
- William Ouchi威廉大內
(1)Z理論:長期僱用、緩慢的升遷率、參與共識的決策、團體的決定人人負責、全局取向。
- Webber魏伯
- 著作:《管理導論》提出組織結構的演進:
- 傳統的組織型態:酒瓶式。
- 理性官僚體制:金字塔式。
- 雙層金字塔式
- 新興的組織型態★:極端集權→鐘型;專家擴增→直立式橄欖球型;民主式→同心圓;自由式→變形蟲;專案組織→矩陣型。
- Mintzberg敏茲伯格
- 組織分類:機械官僚、專業化官僚(大學、醫院)、簡單結構、臨時任務編組。
- 官僚五種基本協調機制:相互協調(最基本、非正式)、直接監督(正式命令)、工作過程標準化、產出標準化、技術標準化。
- 領導者應扮演三種角色:人際、資訊、決策。
權變理論 |
|
|
|
|
|
生態理論學者 |
|
|
|
公共選擇理論
|
- 其他重點
- 系統理論
- 反熵作用(反能趨疲、新陳代謝):開放系統因與環境相通,故能生生不息、永續發展。
熵:熱量因能源用盡而零寂。(熵愈多,組織潛能愈少) - 組織界限:
- 在開放系統下是可滲透的,可以用「交切面的觀念」來瞭解。
- 功能:過濾、確定組織的活動範圍。
- 操縱術:以自我調節來維持平衡,又可稱「恆溫器層次」。→代表組織的反饋、適應和調整觀念。
- 同形主義:成功存在的有機體,其活動模式會被其他有機體所仿效。(系統理論高估同形主義的適用性,因制度不是移植而是生長的)
- 情、仁:人性化管理。理、義:權變管理。法、禮:制度化管理。
- 組織的分類
- 以組織成員能否自由脫離或加入將組織分類
- 自願性組織:政黨、協會、學會。
- 半自願性組織:企業、公司、行政機關。(加入有限制,脫離無限制)
- 非自願性組織:監獄、精神病院。
- 依創辦人與受惠者間的關係
|
成本負擔者 |
價值享受者 |
舉例 |
合作組織 |
受惠者 |
受惠者 |
工會、合作社 |
營利組織 |
受惠者 |
創辦人 |
企業公司 |
服務組織 |
創辦人 |
受惠者 |
教會、慈善機構 |
壓力組織 |
創辦人 |
創辦人 |
利益團體、遊說團體 |
- Etzioni
|
權威基礎 |
成員參與 |
舉例 |
強制組織 |
強制威脅 |
疏離 |
監獄、精神病院 |
功利組織 |
功利物質 |
計較 |
企業、銀行 |
規範組織 |
榮譽報償 |
道德 |
教會、學校 |
- 帕森斯(依組織對社會的功能)
|
功能 |
舉例 |
經濟生產組織 |
解決適應環境問題 |
公司、飯店 |
達成政治目標組織 |
達成社會價值 |
政府部門 |
社會整合組織 |
協調衝突 |
法院、政黨、利益團體 |
模式維持組織 |
維持價值不墜 |
學校、教會 |
- 布勞與史考特(依主要受惠者)
|
主要受惠者 |
研究重點 |
舉例 |
互利組織 |
組織內全體人員 |
如何維持內部民主控制 |
工會、利益團體 |
服務組織 |
社會部份特定對象 |
如何協調組織成員衝突 |
學校、醫院 |
企業組織 |
股東、股票持有者 |
如何提高效率 |
企業公司、銀行 |
公益組織 |
整個社會 |
如何加強外在民主控制 |
政府機關 |
- 公共行政
- 新公共行政的基本立場:政治行政合一。
- 包默病症:政府支出的高成長率(現代福利國家公共支出不斷擴大,易漲難縮)。
- 普樂現象:民眾較易於使政府增加支出,但很難讓政府漸少支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 華格納法則:乃指政府成長係為回應工商業界擴張投資需求,國家必須提供產業必要資金以應技術升級、經濟規模、對外競爭等超出私部門供應能力的大量資本需求。
- 政治與行政的分立對行政學的影響:政府式政治與行政兩個不同的過程、行政可獨立為一門科學、行政科學可找出類似物理法則、行政原則可增進政府經濟效率(分立時期所追求的主要價值)。
- 專業理性:以專業知能影響政策目標,相信問題可藉由科學解決,強調公共利益,並發展政策備選方案。
- 多元主義:
- 對公共的看法:公共即利益團體。
- 所涵蓋的意義:反對國家一元、主張組織及團體的自主、同意社會中存在各種衝突的價值、社會的爭論與牽制的設計是防止國家一元的機制。
- 運作下最大的特徵:出現「鐵三角」(國會、行政機關、利益團體)。
- 李普曼:假如能看得清楚,並理性思考,及公正與仁慈的行動,那麼所做的選擇就被認為符合「公共利益」。
|
公共對象 |
缺點 |
公共選擇模式 |
政府功能的消費者 |
忽視弱勢團體 |
代議政治模式 |
民選首長、民意代表 |
選民只在投票日享有自由 |
服務顧客模式 |
得到第一線行政人員服務、管制的個人或團體 |
力量微小 |
公民資格模式 |
具有知識又肯參加公共事務的公民 |
忽略公共問題的複雜性與專業性 |
- 馬里尼(Marini)指出今後公共行政應致力研究的問題:動盪時代、社會面對、行政實務者。
- 羅斯(Rose)提出組成政府的五項要素:法律、稅賦、公務員、組織、計畫。
- 現代政府以其徵收社會資源之多,及主導社會發展之鉅,被世人貫稱為「大政府」。
- 福利國家時代,人民需求的行政是:萬能政府的行政。
- 移位效果(皮寇克與魏斯曼):當戰爭或動亂時,政府大量增加支出。但動亂結束後,政府支出無法再降到原來水準。
- 美國公共行政學會行政倫理(順序):實踐公共利益、尊重憲法法律、展現個人廉潔、倡導倫理組織、追求專業卓越。
- 課責:公務人員向直屬長官報告、解釋、說明其所執行的業務內容。
- Whyte認為組織倫理即向業務主管負責。
- 水門事件:使社會開始注意到官員的腐化,所以開始注意公務員倫理的問題。
- 行政監察員(申訴官):源於瑞典。
- 刑事責任之罪行如係公務人員身份:職務犯。
- 阻礙行政責任之因素:責任動線衝突、責任內涵模糊不清(無臉的政府、多手問題)、政府腐化。
- 文官改革法:美國政府以法律保護公務員勇於揭發弊端。
- 激進菁英理論:行政官僚會以明顯偏袒的方式,來保護與他們具相似背景、收入和利益的利益集團或企業聯盟。
- 一條鞭制:人事、主計、政風。
- ★★行政責任:
|
外部 |
內部 |
正式 |
議會控制、司法控制、行政監察員、選舉 |
行政控制、調查委員會、人事主計政風雙重隸屬 |
非正式 |
公民參與、傳播媒體、資訊自由 |
代表性科層、專業倫理、弊端揭發 |
- 政府體制:
總統制 |
立法、行政分立制衡 |
美國 |
內閣制 |
立法、行政合一 |
英國 |
委員制 |
立法為主,行政為輔 |
瑞士 |
- 總統發布行政院長與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人員之任免命令及解散立法院之命令→無須行政院長副署。
- 馬歇爾把公民資格分為:公民權利、政治權利、社會權利。
- 審議民調:近年新興,兼具瞭解民意與民主深化的民意調查方式。但容易造成民粹式的意見,不利專業規劃。
- 行政革新的目標:除弊(行政發展)、興利。
層次:技術、結構、文化。(陳德禹) - 行政院研考會:民國58年成立,為推動行政革新。
- 單一窗口:屬於流程再造(非組織精簡)→簡化運作流程。
- 美國總統
|
|
名言事蹟 |
麥迪遜 |
|
在設計一個由人來統治人的政府體制時,最大的困境就在於,一方面政府有能力來治理人類,另一方面政府本身能自我控制。 |
雷根 |
|
主張「新保守主義」也屬新右派 |
林肯 |
|
「七人反對,一人贊成,贊成者勝利。」→首長制 |
高爾(副) |
1990s |
將新公共管理的觀念納入全國績效評鑑計畫(NPR)中 |
柯林頓 |
1993 |
組成「全國績效評鑑委員會」(NPR),理念源自奧斯本與蓋伯樂的新政府運動,在預算制度採「績效與結果導向預算」。被稱為「新治理」。 |
|
|
|
- 新公共管理
- 新右派:英國柴契爾夫人鼓吹新自由主義,主張「小而美的政府」;雷根政府主張「新保守主義」也屬新右派。
- 羅森朋認為新公共管理追求的是:效能、回應。(屬於管理途徑)
- Bozeman:將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徑分為:P途徑(公共政策學派)、B途徑(企業管理學派)。
- 新公共管理、民營化可能造成「空洞國」。
- 英國續階方案:建議各機關成立執行機構(民間)。
- 美國國家績效評估(NPR)是為了:政府再造。
- 行政發展:低層次的消極除弊,消除行政文化、行政結構及行政程序上的不合理,以提高行政效能。
發展行政:高層次的積極興利。
- 我國
- 行政院「四化工程」:去任務化(若有侵害人權的業務即不再辦理)、地方化、行政法人化、委外化。
- 王雲五所主持的是「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
- 總統府所屬機關:中央研究院、國史館。
- 公平交易委員會:有固定任期(三年),得連任,委員制(&中選會)。
- 美國、我國的行政權力發展趨勢:走向集權制。
- 世界各國走向集權原因:經濟制度改變、科學進步、交通發達、政府職能擴張、心理因素推動。
- 其他
- 行政生產力:
- 行政生產力=效率+效能+滿意度。
- 美國國會會計總署與管理預算局,將影響生產力的因素歸為三大類:人力、程序、產品。
- 組織整合的途徑:領導、協調、溝通、監督。
- 組織按功能分化:例如人事、行銷、業務、教育、財政、國防等。
- 行政組織(政府)贊成集權理由:經濟規模龐大、齊一步伐、抗拒壓力團體、減少衝突。
贊成分權理由:合乎民主、行政效率加速、工作滿足與激勵、因地制宜。 - 非正式組織的負功能:順適→壓抑創造力。
- 近三十年的三大學說:黑堡宣言、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
- 行政學的研究取向:
- 傳統的研究法:法則、靜態、比較、生理、間接。
- 近代的研究法:事實、動態、生態、心裡、直接。
- 衡量行政效率的三種觀點:
- 技術與經濟:以最少投入獲得最大產出就是效率。
- 管理與計畫:能按原訂計畫完全實現、能及時有效解決問題就是效率。
- 組織與系統:能對社會有貢獻就是效率。
- 塔夫研究所:發展出「社會-技術系統」。短牆法能使工人士氣提高。
- 邁爾士定律(Mile’s Law):行政人員的角色皆由其擔任的職位來決定。
格勒善定律(Gresham’s Law):劣幣驅逐良幣→組織中庸碌者多於優異者,造成奸佞排擠賢才的現象。 - 權力集中會造成:決策品質受影響、成員缺乏主動精神、部屬無法發揮、形成「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錯誤心態。
- 民主精神最有辦法改變組織病象。
- 無力感:成員對工作不再能控制。
無意義感:個人在行為上無法充分運用其智慧與能力,缺乏運作的整體瞭解。
無規範感:迷信運氣、靠關係、拍馬屁。
孤立感:因單獨工作而無法與人交往。
自我疏離感:只是為了生活而工作,只求加薪與升官。 - 過度官僚化的病象:異化(疏離感、無力感、無規範感)、過度順從(目標錯置、受過訓練的無能)、無反應力、無情無義(變成單向度的人)。
- 幕僚的性質:輔助、事務(非實作)、調劑、參贊。如:人事、企劃、總務、會計。
- 幕僚與業務的衝突:
- 社會背景因素:較年輕、教育程度較高、有本身的語言。
- 組織結構因素:功能分化、服務變控制、主動爭權。
- 個人目標無法滿足時的反應:攻擊、退讓、固著(退化、情緒孤立)、折衷(酸葡萄)。
- 解決衝突的作法:
- Lawrence勞倫斯:面對問題、潤滑歧異、強迫決定。
- Simon:解決、說服、協商、政治。
- 公眾關係的推展步驟:調查與研究(最重要)、規劃與方案設計、進行溝通與活動、評估與檢討。
- 有三類共通的公眾:內部成員、社區、新聞界。
- 非理性的決定方法:求神問卜、訴諸權威、直覺判斷。
理性的方法:常識判斷、邏輯推理、科學方法。 - 悲觀原則:大中取小(憾事準則)、小中取大。
樂觀原則:大中取大、小中取小。 - 短期成本:固定成本、變動成本、邊際成本。
長期成本:長期總成本、長期平均成本、長期邊際成本。 - 決策脫離不了三種判斷:價值判斷、事實判斷、後果判斷。
- 無缺點計畫:由美國馬丁公司在承製陸軍潘興飛彈計畫時所設計,強調員工一開始就要有做對、做好的決心,並自己找缺點、自己改進、自己管制工作進度。(以人為基礎)
- 計畫評核術(PERT):美國海軍為進行北極星飛彈計畫,所採用的一種「設計、執行、考核」的管理技術。
三項工作:規劃、配當、跟催與管制。 - 策略管理:二十世紀八零年代以來,注重管理者進行有意識的政策選擇、發展能力、詮釋環境,以集中組織的努力,俾達成既定的目標。
- 行政三聯制:設計、執行、考核。(蔣中正)
- 組織行為對人性的假定:個別差異、全人觀(完整的人)、動機論、人性價值(尊嚴)。
- 構成影響力的來源:見賢思齊、開誠建議、理性說服、強制命令。
- 交互行為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 交易領導:不只有物質層面、士為知己者死也是其中一種、來自貢獻與滿足平衡理論。
- 刻板印象:以群體印象來判斷個體。
輪暈效果:以單一特徵來判斷整體。 - 正當性權力的基礎是建立在追隨者內化的價值,使他們相信有權者具有影響力。
- 激勵理論:
- 認知途徑:內容理論(需求的滿足)→需求層次論、ERG理論、激勵保健論、三需求理論。
過程理論(意識的選擇)→公平理論、期望理論、目標設定理論。 - 行為途徑(非認知):學習理論(身體的刺激)→增強理論
- 工作擴大化:橫向→。工作豐富化:縱向↑。
- 負增強:由於負增強物的消失,對個體反應所產生的強化作用。負增強是免於受制裁或痛苦的威脅,而增強目標行為,做出合格行為,以脫離痛苦厭惡的情境。如:烈日下會走避到陰涼的地方;或脫掉一雙窄小難受的鞋子;或按期繳款,免受過期的處罰。
- 政府與民眾溝通的理論基礎:民主參與理論、決策制定理論、動態組織理論、人格尊重理論。
- 公文:
會簽(會商) |
公文核擬過程,案件必須經過有關部門的審查或同意。 |
先簽後稿 |
承辦人員就案情或來文,擬就處理辦法為簽;送上級批示,帶此簽退回後,具以擬草案為稿。 |
簽稿並陳 |
指案情簡單,可簽稿併送。 |
以稿代簽 |
一般案情簡單,或例行承轉之案件,直接擬稿即可。 |
- 稱謂語
機關有隸屬關係 |
機關無隸屬關係 |
對平行機關、 機關對人民團體 |
機關對人民 |
對機關首長 |
對數個機關 |
上對下:貴 |
上對下:貴 |
||||
下對上:鈞 |
下對上:大 |
貴 |
台端 |
鈞長 |
貴機關 |
- 溝通:指觀念思想一致,是手段(基礎)。
協調:指行動步調一致,是目的(結果)。
- 文化途徑:最能解釋「平坦式的管理層級」的研究途徑。